近日,行业社交平台脉脉上一位ofo员工自爆贪腐事件,一时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。
据了解,该员工对ofo自身商业模式的问题和贪腐情况进行了吐槽,称:“小黄车也走不远的,商业模式是根本问题,内部从上到下混乱斗心机……一个区域运营一个月可以贪好几万,一个学校的运营都贪几万几十万的。”


ofo作为近两年共享单车领域的第二家独角兽,可谓是一个备受争议的“明星企业”:一方面,投资机构热捧让ofo成为一家“有钱”的创业公司;另一方面,商业模式的种种缺陷带来的关注也让ofo成为一家“有名”的创业公司。
此前,因为机械锁带来的红包车漏洞让不少用户撸了“羊毛”,不用骑车就能躺着赚钱,有团伙利用这个漏洞赚了很多钱,预估ofo每日至少亏损2500。虽然带来了短暂的用户订单暴涨,但由于红包车漏洞原因新增的ofo单车订单很多是虚假订单,真金白银的亏损带来的是好看却不真实的数字,只能算是空欢喜一场。
相比之下,此次内部员工爆料一线区域经理大面积、大金额的腐败行为还是外界第一次听闻。但归根结底,还是由于ofo自身的产品运营模式和内部管理问题而导致。
据了解,ofo自从走出校园后,运营模式弊端更是被放大了数十倍。
没有装备GPS,既导致了ofo单车无法在线管理,也产生不了任何的用户出行数据积累。投出去的ofo单车一大部分就处于失联状态,既是对公司固定资产的损失和流失,也导致了用户面临大量安全隐患的单车。

机械锁漏洞和隐患更加严重,给ofo带来的伤害是直接的。一车一个固定密码,密码简单可破解,造成了大量的ofo单车被盗骑、被私有化、被儿童使用,在线管理功能缺失使得ofo官方根本对投放单车不具备管理能力。如今,ofo至少90%以上的单车还是以机械锁为主,单车投放量越大局势变得愈加难掌控。

没有装备GPS和机械锁漏洞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,ofo单车的损毁率极高。而ofo员工自爆的贪腐问题,据了解主要就是来自于ofo区域运营虚报修车师傅人数。因损坏车辆不断变多,对修车工人的需求缺口也就越来越多,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需要多少修车师傅,这大概也给了ofo小黄车区域运营人员虚报人数贪腐的机会。
针对此事,业内人士分析称,如若该员工爆料属实,则说明ofo内部的管理问题十分严峻,不仅面临商业模式的漏洞要补,还面临着内部反腐的艰巨任务,这对于以戴威为主的ofo众多年轻高管而言,恐怕是难以胜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