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太子奶和其掌门人李途纯再次成为关注焦点。“被花旗逼宫进入破产清算程序”的消息甚嚣尘上。然而,走到今天这一步,其失败原因是否真如外界所言:被原材料涨价所害、债权人大量抽走资金导致资金链断裂?
“大跃进”情结
“大跃进”式的英雄主义情结在许多中国企业家身上仍有遗毒。1997年,创业之初的李途纯就曾做出惊人之举,在央视黄金广告时段投下8888万,夺得日用消费品标王,而此时太子奶的资产总额远低于竞标价格,甚至有半年多没有发出过工资,就连李途纯去央视竞标的20万元的入场券也是借钱买的。这一次背水一战,李途纯奇迹般地拿到了“8亿元”的订单。此时,李途纯放言:“5年内总资产达到20亿元,总销售额达到100亿元。10年之后,1000亿元的年销售额是太子奶集团一定要实现的目标。”
在很多中国企业,我们都可以见到这样的战略目标表述:未来3年,公司销售额要达到N亿元,增长N倍,效益要翻N番等等。这种目标究竟是如何确定的?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。战略目标本应是理性分析后的结果,然而以笔者的观察,多数企业的发展目标是掌门人先“跟着感觉走”,然后“一不小心干大”,最后“用短跑的心态跑长跑”,最终在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进程中“一失足成千古恨”。春都、三株、五谷道场等一批“超常规”发展企业都在昙花一现后轰然衰落。太多的企业羡慕“火箭”式成长速度,太子奶惊险一跃的成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。